要提升學童的精神健康,家庭、學校以及學生三方合作不可或缺。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賽馬會「樂天心澄」)日前(2025年6月22日)舉行成果分享會,總結過去六年在本港校園推廣靜觀文化的成效,以及分享培養學生、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以正面的態度和方法照顧情緒的經驗。
教育局副秘書長劉穎賢博士出席活動致辭時表示,政府一直關注學童的精神健康,欣喜賽馬會「樂天心澄」過去幾年將靜觀文化帶入校園。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表示,馬會一直致力推展創新思維,帶動教育界的創新文化。她欣見賽馬會「樂天心澄」創先河,成功將靜觀元素融入不同學科,並推廣靜觀課程予學生、教師及家長。有見計劃在全面推動靜觀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因此馬會決定將賽馬會「樂天心澄」延長一年,預計額外為約200名教育工作者提供靜觀課程或相關導師培訓。他們期望為約2,000名中小學生提供靜觀課程,進一步將靜觀融元素融合校園及日常生活。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文鳴教授表示了解現代社會給青少年帶來的挑戰,並讚揚賽馬會「樂天心澄」六年來為學童提供了寶貴的心理資源,尤其是團隊將服務延伸至學校以外,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突破,全面兼顧各方需要,成績令人鼓舞。
賽馬會「樂天心澄」在成果分享會上發佈了靜觀對提升學生及家長精神健康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顯示,參與靜觀課程的中學生在靜觀態度、感恩心態、執行能力和師生關係方面都獲得顯著改善,而靜觀課程對老師和家長的整體心理健康亦有正面影響。此外,四位與賽馬會「樂天心澄」合作的教師亦分享了他們將靜觀融合各科的課堂實例及心得。而賽馬會「樂天心澄」總監林瑞芳教授亦於活動上親自示範「投入與卓越」資源套,讓參加者體驗靜觀如何提升對所做事情的投入和成效。
賽馬會「樂天心澄」於過去六年已向逾二萬人次(包括學生、教師及家長)提供各類靜觀課程,而舉辦的靜觀活動、講座及工作坊亦吸引超過三萬三千人次參與,並為過百間學校提供專業靜觀諮詢及服務,建立了穩固的學校網絡,成效斐然。
賽馬會「樂天心澄」歡迎公眾免費使用其研發的資源,詳情請瀏覽計劃網頁:www.jcpanda.hk。團隊亦會透過計劃網頁發佈最新活動的消息。
關於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 (賽馬會「樂天心澄」)旨在香港校園推廣靜觀文化,關注本港學生、老師及家長,以至大眾的精神健康。計劃分兩個階段,前後橫跨六年(2019年中至2025年底)。賽馬會「樂天心澄」在華文地區擔當先導角色,研究結果和實踐經驗將為教育界帶來啟示,讓華文地區的教育工作者能善用靜觀修習來建立健康豐盛的校園文化。
計劃網址:www.jcpanda.hk
傳媒查詢:請聯絡
公共關係主任 郭佩瑩小姐
(電話:3917 5176;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