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學(港大)地理系聯同香港童軍總會合辦的「極端天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活動已於4月13日於港大順利舉行。是次活動吸引約300位來自本地中小學、學術機構及社會各界的參與者,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設計,共同推動青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與行動力,啟發他們思考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可能方向。
跨學科共同建構未來可持續性城市
地理學系與港大社會科學院合作,舉辦跨學科應用學習工作坊,讓參加者體驗DIY組裝可編程的手提氣象儀器,於校園內收集微氣候空間地理數據,以理解城市熱島效應的相關概念。工作坊導師港大地理系博士生張文曦先生亦在教學內容中介紹公民科學與地理氣象考察中的融合教育方向。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淑明女士回顧近年影響本港的極端天氣事件,並闡述推動減緩與適應策略的重要性;港大地理系林潤發教授則透過多個實踐案例,強調教育工作者在融合氣象教育、STEAM教育與公民科學方面的關鍵角色,提倡以學生為本的探究式學習,培養新一代具備氣候素養的未來公民。
主題研討會邀得多位教育與氣象界重量級嘉賓參與,包括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教授,SBS、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人才培育部總監周世灝先生、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郭志泰校長,以及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副校長梁永健先生等。會上聚焦探討氣象教育在本地課程中的定位、與STEAM教育的融合挑戰與契機,以及學生如何在學術與生活層面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促進教育界與業界的跨界合作。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面對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形勢,跨界協作與青年培育至為關鍵。氣候行動可從日常衣食住行出發,不應受限於科目或課程框架;在STEAM教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善用技術與數據更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同理心,推動他們關注氣候議題,實踐公民責任。
本次活動成功促進學術界與教育界的深度交流合作,為本港中小學教育界提供具啟發性的創新教學示範,展示出地理與STEAM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推動上的強大潛力。
活動同時慶祝香港童軍總會氣象組成立二十周年,內容豐富,涵蓋第四屆童軍氣象日、DIY手提氣象儀器體驗工作坊、地理與STEAM教育主題研討會、學生創新應用作品展覽及海報展示比賽,以及由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舉辦的「製作自動氣象儀」工作坊頒獎典禮暨分享會,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體驗。參與者藉此系列活動深入了解極端天氣、城市熱島效應與氣候變化等重要議題。
關於香港大學地理系
香港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KU)創立於1931年,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地理學術單位之一。學系致力研究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推動本地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涵蓋人文與自然地理範疇的教研工作廣泛,包括城市與交通規劃、中國區域發展、地貌與水文環境、地理資訊系統(GIS)等。地理系現設於百周年校園賽馬會大樓,擁有多個專業實驗室及全港最具規模的地圖圖書館,累計培育超過3,500位本科畢業生及逾1,100位碩博士畢業生。學系秉持「人與環境不可分割」的理念,致力培育具全球視野與本地承擔的未來地理人才。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地理系(電郵: [email protected])或活動籌備委員張文曦先生(電郵:[email protected])